已有策略通過在前驅體墨水中添加分子(添加劑)或作為額外層(鈍化劑)來提高PSCs的穩定性,但含硫基添加劑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制造中的潛力尚未充分探索。(此前曾報道锍基材料穩定性高達9W多小時)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材料應用中心(BCMaterials)Samrana Kazim & Shahzada Ahmad,以及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王鳴魁教授 & 李雄杰團隊研究了含硫多功能添加劑對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和濕度穩定性的影響。文章的創新點在于揭示了硫雜原子含銨-酰胺鹽對甲酰胺基鈣鈦礦吸收層的光電物理和器件性能的影響,并通過實時和納米尺度監測技術,包括透射紅外表征,推斷出是濕度吸附而非質子遷移在鈣鈦礦表面導致鈣鈦礦降解。
實驗結果表明,經過ISO-Br和ISO-I處理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顯示出更高的結晶度和更長的壽命衰減,實現了25.14%的高光電轉換效率(PCE),相較于對照組的22.49%有所提高。此外,改性后的PSCs顯示出改善的長期穩定性,在1000小時后保持了超過99.6%的初始PCE。
圖1:a) 使用的添加劑的分子結構,b) 對照PSC器件、ISO-I(1.5 wt.%)處理和ISO-Br(2.0 wt.%)處理PSC器件的J-V曲線(活性面積為0.06 cm2),c) 在氮氣氛圍下50°C的1-sun照明下設備的最大功率點跟蹤。
圖2:a) 穩態光致發光,b) 時間分辨光致發光曲線。飛秒瞬態吸收光譜在0.1到1000皮秒的早期延遲時間下對c) 對照鈣鈦礦、d) ISO-I和e) ISO-Br改性鈣鈦礦進行探測。樣品被激發于500納米(2.48 eV)的激光脈沖,能量密度為0.7 μJ cm2。f) 在764納米處探測的光漂白動力學延遲,展示了三種鈣鈦礦樣品的動力學,插圖顯示了短時間延遲(約5皮秒)的動力學。
圖3: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分析。a) 草圖展示了樣品在手套箱和濕度室之間的交換。對照組、ISO-Br處理和ISO-I處理鈣鈦礦半電池在85%濕度下暴露24小時前后的拓撲圖(b,d,f)和計算的工作函數(c,e,g)。h) 粗糙度和i) 工作函數變化的對照組、ISO-Br和ISO-I樣品在濕度暴露前后的變化及其誤差條。
圖4:質子遷移分析。a) ISO-Br處理的Cs0.05MA0.05FA0.9PbI3薄膜在暴露于43%相對濕度的D2O前后的IR光譜(t = 0小時,黑線和t = 124小時,紅線)。b) 對照組、ISO-Br處理和ISO-I處理的Cs0.05MA0.05FA0.9PbI3樣品暴露于D2O蒸汽(RH = 43%)在室溫下的相對H/D組成(m(t))。插圖顯示了短時間暴露時的變化,實線根據擴散模型獲得最佳擬合。c) ISO-Br和d) ISO-I處理的Cs0.05MA0.05FA0.9PbI3薄膜暴露于D2O(RH = 43%)的IR光譜